-
【北京招商】创新创业周展前沿科技成就 助城市产业升级
在2019年北京市举办的创新创业周活动中,展出了600余项科技成果,吸引了全球投资者关注,有效推动了招商引资进程。这些项目涵盖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农业科技等新兴领域,集中体现了北京市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为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 一、创新创业周活动于2019年某个日子在北京市举行,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科技企业参与展示。活动聚焦前沿创新,重点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实现算力突破与低能耗优化,显著提升了计算效率。 二、交通技术板块呈现重大突破,轻量化全铝车身的研发成功解决了结构设计难题,实现了减重30%的关键进展。这一创新来源于国内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性解决方案,促进了资源高效利用。 三、农业科技领域亮点显著,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产品实现了病虫害远程识别功能。该系统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算法模型完成精准预警,适应不同区域农业需求,推动智慧农业普及应用与生产提质。 四、材料与能源创新成果同样引人注目,包括可持续材料开发和清洁技术应用。这些项目源自产学研协同机制,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北京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五、其他技术突破涉及生物技术研发与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展示了多样化创新潜力。创新创业周活动作为年度盛事,不仅深化科技成果转化,还强化了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水平。 六、整体活动彰显经济积极影响,2019上半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展现出较强增长态势。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完善,相关领域加速融合,为区域发展提供稳定支持。这一盛会深化科技合作框架,巩固北京市作为创新中心的地位。
2025-07-24
-
【北京招商】坚决唤醒“沉睡”财政资金 保障公共资金高效安全使用
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需求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如何唤醒“沉睡”的财政资金、提高使用效能成为重要课题。2023年3月召开的相关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清理盘活沉淀财政资金,从体制机制上破解资金使用中的结构性约束,确保公共资金在支持民生保障、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中高效安全运转。 一、沉淀资金的形成原因与现实挑战 财政资金沉淀现象的出现,与预算管理、项目推进和制度约束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部分地方和部门在预算编制环节存在前瞻性不足问题,项目前期调研论证不充分,导致资金下达后因规划调整、用地审批延迟等原因无法及时投入使用。例如,2022年有关调研显示,一些城市的专项债券资金因项目开工率低,有部分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同时,传统“专款专用”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统筹使用的灵活性,不同科目间资金难以调剂,形成“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结构性矛盾,影响了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 二、清理盘活的多重意义:稳财政与惠民生的关键举措 清理盘活沉淀资金是缓解财政收支压力的重要途径。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通过唤醒“沉睡”资金,能够在不增加新的财政负担前提下,为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2023年,多地通过盘活存量资金,优先保障了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支出,部分城市还将盘活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纾困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既缓解了财政收支矛盾,又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向内挖潜”的方式,有助于提升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三、体制机制破题:从“专款专用”到“灵活高效”的平衡 破解资金沉淀难题,核心在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相关会议明确提出,要在坚持“预算法定”原则基础上,建立健全资金动态调整机制。具体而言,对执行进度缓慢、预计难以按计划支出的资金,及时收回并统筹用于其他急需领域;对确需跨部门、跨领域调剂使用的资金,简化审批流程,赋予地方和部门一定的统筹调配权。2023年,财政部印发相关管理办法,允许地方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将闲置的基建资金调剂用于民生项目,深圳市、杭州市等地已通过该机制成功盘活多笔长期沉淀资金,实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目标。 四、全流程监管护航:确保资金“用得好”更“管得住” 盘活财政资金并非简单“松绑”,而是要以严格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近年来,相关部门构建了“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绩效评价—问责问效”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通过动态监控平台,实时跟踪资金使用进度和效益,对沉淀资金超过一定期限的单位进行预警提示;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直接挂钩;对虚报冒领、挪用闲置资金等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2022年,江苏省通过审计监督发现并整改多起资金闲置问题,推动建立了常态化清理盘活机制,为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筑牢了制度防线。
2025-07-24
-
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青岛奠基推动招商引资强链补链
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下,我国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正式获批建设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此举将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产业链资源集聚,助力中小制造企业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该项目依托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标志着国家智能制造体系的关键一步,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一、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加速发展。2021年,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强调打造国家级平台以推动制造强国建设。2023年进一步强化示范工程布局,旨在通过平台整合资源提升产业链韧性。首个国家级平台的获批是基于系统性评估,确保技术先进性和实践可行性,不同于以往的试点项目,凸显出国家对智能制造的高层战略倾斜。 二、平台选址青岛西海岸新区充分考虑了区域经济基础。该地区拥有完善的制造业生态,涵盖家电、船舶等领域,近年来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吸引众多高新企业入驻。建设将分步骤推进,前期聚焦基础设施搭建,后期扩展应用场景。例如,通过共享化架构,企业可接入模块化服务,实现生产数据互联互通。这一模式参考了国际成功经验,如工业4.0框架,但针对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特点优化设计。 三、功能架构涵盖多维度支持体系。技术创新平台将联合高校院所攻关核心算法,如数字孪生建模;应用示范平台针对特定行业提供典型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平台则开放工具库,供企业按需调用;标准体系认证平台确保跨企业兼容性;产业孵化平台链接资本与创客团队,加速成果转化。整体设计以开放协同为原则,企业仅需投入少量成本,即可通过模块化接入实现智能排产、柔性制造等提升,有效响应“卡脖子”技术突破需求。 四、招商引资机制成为项目落地的关键支撑。新区将优化营商环境,如税收优惠和土地政策,吸引外资与民间资本联合投资。实践中,采取“平台+园区”模式,引导供应链企业集聚,形成生态闭环。例如,前期通过路演活动引进智慧硬件供应商,后期推动金融伙伴提供信贷支持。这一策略借鉴了其他产业新区的成功案例,如深圳前海经验,但聚焦工业互联网特性强化产业协同,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形成示范效应。 五、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尤为重要。2023年调查显示,多数中小制造企业面临数字化障碍,该平台通过普惠式服务降低实施门槛。企业无需自建系统,即可接入共享云平台,实现设备监控、质量追溯等功能,单项目改造周期缩短至数月内。这不仅提升产业链韧性,还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区域共同富裕。未来规划扩展至汽车、纺织等多元化领域,推动制造强国迈入新阶段。
2025-07-24
-
【北京招商】科创企业融资依赖风投与私募 内地IPO成主流选择
在当前的招商引资背景下,中国科创企业的融资环境面临挑战,但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仍被视为核心资金来源。最新行业报告显示,多数创业者对商业前景持审慎乐观态度,而IPO成为长期退出的主要策略,其中内地股市吸引力显著提升。 一、融资环境挑战与资金结构分化 尽管宏观经济政策持续支持科技创新,但2024年科创企业融资难度仍未缓解。超过80%的受访企业指出,资金获取存在明显压力,尤其是早期项目与硬科技领域。风险投资以32%的占比成为首要融资渠道,私募股权则以28%的份额紧随其后,反映出非银行金融资本在科创生态中的主导地位。 二、风投与私募的差异化角色 风险投资更倾向于高成长性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其投资逻辑侧重技术突破潜力;私募股权则多参与成长期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助推规模化。市场分析表明,两类资本形成互补:前者解决从0到1的孵化问题,后者助力从1到10的扩张需求。 三、IPO战略与市场偏好差异 近60%企业将上市列为终极目标,但路径选择呈现分化。计划境内上市的企业中,43%明确偏好沪深交易所,这与注册制改革深化及本土估值优势相关。另有18%企业坚持非上市路线,主要集中于技术密集型领域,其商业模式更依赖持续研发而非资本市场变现。 四、政策导向与区域实践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通过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重点产业,例如北京市的科创母基金已撬动超千亿元私募投资。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与资本对接结合,为优质项目提供从研发到上市的全程配套支持,间接缓解了部分融资压力。 五、未来趋势与行业建议 专家指出,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更多科创企业可能探索“私募+IPO”组合路径。但需警惕一级市场估值泡沫,建议企业平衡短期融资需求与长期战略规划,同时关注北交所等新兴板块的制度改革红利。
2025-07-24
-
【北京招商】商务部:前两月服务贸易提速凸显经济韧性与活力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下,招商引资政策有力驱动服务贸易持续向好发展。近日,商务部介绍2024年前两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数据显示稳健增长,总体增速维持高位水平,新兴与传统领域联动发力凸显结构优化趋势;同时,服务进口受季节性因素助推显著攀升,出口虽略有放缓但根基坚固。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体系的韧性和开放型服务业的活力支撑,为深化国际合作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一、服务贸易增长整体表现超预期 2024年初,我国服务进出口展现强劲动力,延续了去年后期的回升态势。基于商务部披露信息,前两个月的贸易总额在多重因素交织中实现跨越式迈进,增速创下历史同期高点;这一表现不仅优于全球平均水平,还印证了服务业在拉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整体来看,服务贸易增速连续多月领跑,显示出政策支持与市场活力高度协同,其中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制度创新为国际竞争力筑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报告分析指出,亚洲区域的服务需求复苏为中国提供了广阔舞台。尽管外部环境存挑战,但国内需求释放、如消费升级与数字化转型,确保了贸易动能的连续性,这为中长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兴服务进出口优势突出贡献显著 在2024年前两个月的服务贸易格局中,新兴领域成为亮点引擎,增长动力超过整体平均水平。根据官方统计,新兴服务进出口在规模和技术驱动下提速上行,涵盖数字服务、金融科技和创意产业等核心板块;这得益于我国近年聚焦创新驱动的招商引资举措,如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有效吸引了外资流入和本地产业链升级。国际经验表明,新兴服务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其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提升不仅增强了贸易弹性,还加速了绿色低碳转型;商务主管部门强调,2024年的系列贸易协定谈判将进一步支撑该板块扩张,预计全年贡献度将稳中有升。 三、传统服务行业延续快速态势稳固底盘 与此同时,传统服务领域在2024年前两个月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构建起贸易增长的双轮驱动体系。具体来看,运输服务进出口增速显著,受全球供应链修复和海上运输需求反弹带动;建筑工程服务表现突出,源自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国际合作项目加速推进,增强了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领域的优势;旅行服务则受益于疫情后跨境游开放,增速稳健,但需关注季节性波动。这些传统板块的强韧印证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多维布局,政策层面通过简化通关流程和优化签证便利化等措施,持续提升市场可及性;例如,近期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服务贸易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同步提升,为区域经济协调如广东省、上海市等关键城市提供了增长新动力。 四、服务进出口分化反映季节性叠加因素 2024年前两个月,服务进口与出口的增长走势显现分化迹象,主要受多重叠加因素影响而呈现合理区间震荡。服务进口大幅攀升的核心诱因包括国内春节长假推动消费需求集中释放、以及居民服务升级意识增强,如文化娱乐和教育保健领域;同时,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进口便利化政策深化了服务输入效率,商务部估算该现象具有周期性特征。相比之下,服务出口增速略有放缓,归因于季节性假期拖累和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但总体基础仍坚实,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强化出口竞争力;例如,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中,出口韧性支撑着整体贸易平衡,相关调整预计将在后续月份趋向稳定。 五、总体态势展望与政策响应路径 总体而言,2024年前两个月服务进出口的持续向好态势强化了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网络的核心地位,预测全年增长将延续稳中有升格局。商务部研判认为,当前增速高位运行符合高质量发展导向,政府正在推动招商引资深化以吸引优质服务企业落地,如通过自贸试验区扩围优化制度环境;同时,加强跨境协作以应对外部风险,确保贸易韧性与结构优化齐头并进。长期策略包括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和引导可持续发展转型,政策组合拳将护航服务业在全球竞争中行稳致远;业界反馈显示,在如北京市、浙江省等重点区域的引领下,服务贸易创新驱动生态已逐步成熟,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025-07-24
-
【北京招商】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释放流动性信号 短期资金面承压
在春节后流动性需求回升的背景下,央行时隔六个工作日重启逆回购操作,通过多种期限工具组合投放资金,但单日仍实现净回笼900亿元。此次操作被视为平衡市场资金供需的精准调控,既满足金融机构短期招商引资需求,又延续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 一、央行多期限工具组合应对流动性压力 2月中旬,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200亿元7天期、300亿元14天期及5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与前期持平。此次操作是自2月初连续暂停逆回购后的首次重启,恰逢春节后现金回笼与逆回购到期高峰叠加期。数据显示,当日有19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900亿元,反映出央行在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避免过度宽松。 二、多重到期资金考验货币政策操作节奏 当周公开市场共有9000亿元逆回购集中到期,分布呈现前高后低特点,其中单日最高到期量达260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周还有1515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和约6300亿元临时流动性便利(TLF)操作相继到期。这种短期流动性工具与中长期工具的集中到期,对央行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将通过组合操作平滑资金波动。 三、暂停操作与重启背后的政策逻辑 在2月初至中旬的六个工作日内,央行曾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主要得益于春节前降准和超额续作MLF释放的长期资金。而此次重启操作选择多期限搭配,7天期工具应对即时需求,28天期工具则覆盖3月关键时点,显示央行正通过期限结构优化,防范季末流动性风险。这种"缩短放长"的操作特点,与近年货币政策注重预调微调的思路一脉相承。 四、市场利率走势印证调控有效性 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在操作当日呈现短降长升态势,7天品种下行约5个基点,1个月品种则小幅上涨。这种分化表明市场对短期资金面预期改善,但对中长期流动性仍持谨慎态度。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保持稳定,主要股份制银行一年期存单报价维持在2.45%附近,反映出市场对央行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信心。 五、结构性工具持续发挥补充作用 除常规逆回购外,央行近期还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定向工具向政策性银行提供资金支持。这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公开市场操作形成互补,既保障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又避免"大水漫灌"。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将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此次操作延续了近年来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的总体特征,在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央行通过精细化调控平衡多重目标。后续货币政策走向仍需密切关注物价水平、美联储政策调整等变量,预计央行将继续运用多种工具组合维护市场稳定。
2025-07-24
-
【北京招商】北京冬奥场馆建设践行低碳理念 可再生能源应用引领绿色办奥
在第六个“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中,北京冬奥组委展示了通过可持续管理推动绿色办奥的实践成果。作为国际级赛事与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冬奥会场馆建设优先采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并创新应用地源热泵等技术,为大型活动低碳化提供示范。 一、系统性低碳管理贯穿冬奥筹备全周期 北京冬奥组委将可持续理念纳入顶层设计,分解155项具体任务至北京市、河北省等执行单位。2021年前已完成延庆、张家口赛区核心区规划环评,同步制定近百项环保措施,通过全过程监管降低生态影响。例如,张家口赛区依托当地风能资源,实现赛事用电100%绿色供应;延庆赛区采用山地生态修复技术,减少施工对自然地貌的扰动。 二、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 场馆建设阶段重点推广风电与光伏发电。张家口赛区配套建设的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每年可输送14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北京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首钢办公区通过地源热泵满足冬季供暖需求,较传统方式节能30%以上。此外,所有永久性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碳排放趋近于零。 三、低碳交通网络构建区域协同样板 京张高铁实现赛区间半小时通达,全线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赛事期间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超1000辆,创全球大型活动规模纪录。配套建设的加氢站、充电桩等设施,赛后将继续服务京津冀交通减排目标。 四、生态治理与赛事筹办同步推进 冬奥组委联合北京市、河北省实施“治气、治水、治沙”专项行动。2022年前完成张家口崇礼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7%,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这些措施既保障赛区环境质量,也为区域长期生态改善奠定基础。 当前,冬奥低碳经验正通过标准输出形成长效机制。《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方案》将成为国际赛事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参考,其技术路径已在国内其他大型项目中推广复制。未来,京张地区将继续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巩固冬奥遗产的长效价值。
2025-07-24
-
【北京招商】转型升级加速推动工业经济新跃升
一季度,通过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全国工业经济持续展现高质量增长趋势,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交融互补,企业活力增强,整体经济结构优化明显提升,为稳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工业基本面总体稳健复苏。本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维持在合理区间,较上年同期小幅提升,生产活动有序恢复。制造业领域延续扩张势头,产出规模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核心支撑。企业运营效率改善显著,利润总额回升趋势初步确立,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数月位于景气线之上,工业用电量和出口指标与实体活动相匹配。 二、新动能培育成效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越整体水平,符合升级方向的智能网联汽车、高端电子等产品产量骤增,新能源交通装置增速尤为显著。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强劲,工业机器人、通信装备等中高端项目投入扩大,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崛起。数字化绿色改造加快落地,智能工厂试点全面铺开,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带来新突破。 三、区域联动格局持续向好。在招商引资驱动下,东部沿海城市领跑转型升级:广东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超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度提升;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跃升,创新项目引进步伐加速。中部地区如湖北省新动能产业增速领衔,产业互补协同效应增强;西部地区如四川省绿色制造布局拓展,招商引资带动出口结构优化,形成全域高质量协同态势。 四、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减税降费措施落地见效,为企业提供成本保障;绿色融资渠道拓宽,如可再生能源设备项目投资扩张;产学研协同机制强化,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招商引资活动活跃,引入国际先进技术项目,如长三角区域人工智能工厂示范,促进行业标准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位次。
2025-07-24
-
【北京招商】精準需求驅動服務升級 亦庄置業量体裁衣賦能園區發展
亦庄置業近期基於深度調研,以量体裁衣模式精準提升產業園區配套服務,有效支撐北京市经开区產業園區的招商引资和企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區域運營主體,公司在加強資源整合中優化服務環境,助力企業成長與區域經濟活力釋放。 一、北京市经开区產業園區配套服務的戰略價值凸顯,成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支點。2021年以來,地方政府將優化營商環境置於優先位置,推動產業園區運營企業強化服務功能。在此背景下,亦庄置業作為當地核心資產管理平台,負責管理10余處產業園及商務樓宇,聚焦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園區配套服務不僅影響入駐企業的日常運營效率,還直接關聯人才吸引、創新要素集聚等層面。地方政策文件中明確強調,高標準配套是吸引優質資本投資和項目落地的必要條件。通過構建可持續發展生態,亦庄置業致力於打造適配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服務體系,回應北京市加速產業升級的宏觀目標。 二、為精確識別企業痛點,亦庄置業於2023年春季發起線上需求調研,覆蓋多處運營園區。調研旨在量化服務缺口,採用系統性問卷方式廣泛收集反饋。歷時近兩個月,收獲超過70家入駐企業回應,揭示核心訴求集中於政策解讀、人才服務及市場推廣等領域。具體而言,企業對政策申報指導如重點支持項目和技術認證的諮詢需求較為迫切,員工福利方面則側重健康醫療、文體活動等日常支持。分析顯示,園區服務與招商引資成效緊密相關,高效的配套能顯著提升企業粘性與投資吸引力。亦庄置業基於數據洞察,將需求分類優先處理,確保後續服務優化聚焦實際瓶頸,避免資源錯配風險。 三、全要素資產運營平台作為亦庄置業的核心服務載體,整合多方資源以實現精准匹配。平台架構涵蓋企業公共服務、技術支持及日常管理模塊,通過連結政府機構、科研單位和社會組織,形成協作網絡。2022年末以來,平台持續擴充合作夥伴規模,有效整合創新創業和投融資資源,旨在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在服務執行中,平台運用線上線下結合機制,例如定期舉辦專題活動強化資源對接,確保企業能便捷獲取所需支持。這種資源集約化模式不僅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還為區域產業鏈協同奠定基礎,強化北京市经开区在國家高新區框架下的戰略地位。 四、依託調研發現,亦庄置業啟動服務升級計劃,多維度提升園區環境適配度。服務內容圍繞高頻需求設計,政策諮詢板塊增設專業解讀通道,員工福利強化物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市場推廣則深化品牌合作。在落地執行中,亦庄置業採取敏捷響應機制,例如設立專門服務團隊跟進企業回饋,確保政策申報指導和醫療報銷支援等關鍵環節的時效性。2023年下半年,服務優化顯著提升效率,企業滿意度穩步提高。實踐表明,個性化服務路徑有效縮短新項目落地周期,支撐北京市经开区在後續招商引资活動中吸引高附加值產業。 五、未來發展方向聚焦持續深化服務改革,擴大平台賦能效應。亦庄置業計劃定期迭代需求識別機制,引入智能工具提升服務預見性,並加強與地方機構的政策協同。預期成果包括強化園區韌性、優化企業入駐體驗,最終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服務升級框架已納入地方產業規劃藍圖,為同類產業園區提供可複製的實踐參考。
2025-07-24
-
【北京招商】税收稳健增长折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季度全国税收数据亮眼,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背景下,税收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反映出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多项关键税种增速提升,印证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减税降费政策精准落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税收增速与经济质效同步提升 最新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规模接近4万亿元,同比增幅达17.8%,增速较上年同期显著提升。这一增长态势自2023年以来已延续多个季度,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反映企业创新投入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所得税优惠减免额同比激增143%,凸显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 二、重点税种映射经济结构优化 作为经济活跃度"晴雨表"的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同比增长12.8%,与20.3%的增值税增速形成呼应,表明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持续增强。企业所得税11.9%的稳健增长,则印证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分区域看,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地区税收贡献度持续领先,其中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同比增长超六成,显示区域创新策源地优势。 三、减税降费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季度减税规模达469亿元,近三成增幅惠及全国超千万户市场主体。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提前兑现,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2%。值得关注的是,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突破90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红利释放尤为显著,广东省相关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同比翻番。 四、政策协同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 当前税收政策正与产业政策形成合力,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施"政策包"组合拳。浙江省通过"免申即享"机制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惠及企业数量较上年增加四成。税收大数据分析显示,享受优惠的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专利产出等方面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政策引导作用持续显现。 随着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税收数据背后的经济结构优化趋势愈发清晰。下一步,税务部门将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2025-07-2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